“借”“贷”双方真的只是一个符号吗?
这两天的会计学习有一个点印象特别深刻,自己也老是围绕着这个点在思考。视频里老师总是提到一句话,大意是会计记账符号的“借方”永远反映资金的使用结果,“贷方”永远反映资金的来源。
这一点和考证时接触的会计借贷双方的概念好不相同,当时被灌输的一个思想就是借贷是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的,并不是说借方一定表示什么,贷方一定表示什么。有时候一个会计科目该写在借方还是贷方,还要靠死记硬背,比如“资产、成本、费用”通常在借方,“收入、负债”通常在贷方等。
光是这一点就很让人头疼,感觉会计是一门非常死板,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。在碰到复杂会计分录的时候也往往加深了自己的畏难情绪。
但是如果假设视频里老师说的是对的,在这个前提下听课,顺着这个思路听下去,好像负担就没那么重了。因为再复杂的会计分录,其实也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面给出了答案的框架,有了框架,就好尝试了。
(有点像做化学反应题,如果实验一点线索都没有,怎么能凭空想象出反应式呢?死记硬背毕竟非人脑所能完成,还是需要有推理才方便理解记忆)
越学越觉得理论和实际之间需要磨合的地方太多
这种感觉不是很容易描述,想到几点就随意记录一下:
1. 理论中的例题过于美好,无论是时间假设上面,还是其他影响因素考虑方面,从学习的角度看,都过于简单,但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肯定要更复杂一些,且不容易界定明确是哪种类型;
2. 理论中的例题往往讲解的是某一个时刻的会计分录该怎么写,但是学的时候就很想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,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,该怎么分别处理;
3. 复式记账法在记录信息的时候确实起到了完备的作用,但是总觉得怪怪的,一件事情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分别记录在不同的账户上面,中途又会发生好多事情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,也要记录,记得简略了不好,时间长了就看不懂了,复杂了又实在是耗费时间,其实即便记复杂了,找出来也很不容易。
4. 针对问题3,电算化应该能较好解决,但是总觉得怪怪的,光记录事项一点,会计就要操好多的心,还是说没有找到入门的方法呢?
5.理论涉及的范围其实很广,讲起来比较笼统,实际工作中用到的可能只是理论的其中一些部分,但是就是这一些部分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情况,而这些恰恰是理论教学视频所没有的,需要靠工作时间积累和自己摸索,向人请教的。希望早点开窍,或是路遇名师。